“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 “学生被圈养”亟待破解_新闻频道

【专家视点】

“课间十分钟”的价值功能:生理解乏、心理成长

“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正如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是儿童的天性。早在1954年,心理学家通过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就已经证明:即使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固定着躺在缺乏刺激环境的实验室里,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报酬,人们也最多只能坚持两三天。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人们最基本的反应,在实验结束后的几天里,一些参与者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认知活动严重失调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幻觉。可见,如果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身体活动,学生很容易会生理紊乱、久坐成疾。

“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有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动,比如同伴交流、互动游戏、交朋结友。这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其中,儿童解决冲突能力是评价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程度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在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情境中,通常有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五类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分别对应的是:尝试通过某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寻求他人帮助,逃避现实,将负面情绪埋在内心,通过情绪发泄来应对冲突。相对校园外更具风险的社会环境,或面对成人长辈的家庭环境,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情境更有利于儿童安全、轻松地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更有可能习得问题解决策略。所以,“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对学生成长而言价值非常大。人类天生就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根据由国际上儿童心理学领域权威专家合力著述的《儿童心理学手册》的阐述,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社会化情境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儿童在和成人、同辈的互动过程中,变得逐渐社会化,他们的人格也呈现出社会适应的特征。因此,“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Theme By 优美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