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从总书记下田,看粮食安全的“加减法”_新闻频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到基层调研,田间地头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风吹麦浪,小满将至。这一次,总书记走进河北省沧州市的旱碱地麦田。

图片4.png?x-oss-process=style/w10

5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

半年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被摆在建设农业强国头等大事的位置。办好这件“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

增产、减损,一增一减,“加减法”里是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方法论。

地为粮之本。做好“加法”,要向土地要潜力。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盐碱地开发。

盐碱地,也就是沧州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旱碱地。在耕地资源本就紧张的我国,盐碱地有15亿亩,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何唤醒这笔“沉睡”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为牵挂。

2021年10月,山东东营市黄河口,昔日盐碱地正变为年轻的沃土,总书记走进黄河三角洲农高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勉励道。

这次河北之行,总书记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他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Theme By 优美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