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5月11日电 题:记者手记:“千年大计”的定力,“只争朝夕”的干劲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黄玥
6年前,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考察一座新城的规划。彼时,“雄安新区”还是中央内部文件里的新词。
6年后,2023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高速动车,从北京沿着京雄城际铁路,不到一小时就抵达雄安站。一座“未来之城”,雄姿初现。
时光如梭,山河新颜。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这奇迹的背后,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空的大版图前,以大历史观破解历史性难题的大手笔。
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设立,揭开北京城发展的崭新一页。
“这件事确实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谋虑深远,“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秉持谋定而后动的原则,曾有一段时间,雄安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
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以最高的标准规划建设,才能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标杆之城。有了最初的“慢”,才有了后来的“快”。
习近平总书记此行的第一个考察点是雄安站。从高空俯瞰,这座毗邻白洋淀的高铁站,造型如同微风拂过时湖面泛起的层层涟漪,科技范儿和文化味儿十足。
新站平地起。犹记得4年多前的2019年1月16日,正是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同雄安站建设者们视频连线。
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面对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